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么會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那里去和不會往那里去。”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學習活動中,我通過對黨史、新中國史的通讀、學習和理解,我對黨的崛起、祖國的復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時時刻刻要有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人民服務的決心。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朝代的更迭,充斥著農民起義、農民運動的蹤影,從秦末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到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它們顛覆王朝的推動器,可以說人民群眾就是歷史的創造者。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從建黨之初的不足百人到如今擁有八千五百多萬黨員的執政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何能獲得勝利,新中國為何能取得日新月異的成績。這是人民群眾的力量,革命戰爭、社會發展離不開群眾,只有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才能打贏戰爭,才能發展中國。
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為何能成為百姓擁護的組織?毛主席說過:“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也正是循著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使黨同人民群眾之間建立了血肉聯系。
從打土豪,分田地到淮海戰役群眾向前線送糧、送人自發投身革命。群眾的力量不可忽視,為祖國的崛起,涌現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不畏生死,與敵人決戰到最后一刻的狼牙山五壯士,也有微笑著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下,機智的把敵人帶進游擊隊包圍圈的放牛娃王二下,小兵張嘎、紅色歌仙張錦輝等。他們與敵人斗智斗勇,堅韌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就是這樣軍民互動,最終我們取得了抗戰的勝利,正如《義勇軍進行曲》: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建國之初,我們國家一窮二白,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描述中國發生革命是由于人口太多、吃飯成為不堪負擔的壓力而引發的,斷言“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并預言新中國必然失敗。黨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必勝的信心,大力推行土地改革,圓數千年“耕者有其田”夙愿;基礎設施恢復與建設創造人間奇跡,成渝鐵路的修成、南京長江大橋的正式通車,從“一化三改”到“五年計劃”的實施,農村呈現一片欣欣向榮。從農村轉向城市,由農村推動城市,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黨和人民在摸索中前進,國家在摸索中復興。
回顧這段歷史,這是一幅98年的歷史畫卷,看似傲然崛起,實質艱辛萬難。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政黨,面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只有密切聯系群眾,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政治優勢。群眾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水質檢測中心:謝誠成)